我國城市空間發展前景分析與展望
【摘要】本文就新形勢下人防工程建設的必要性,我國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的能力,以及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的時機等問題進行了表述,并對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近期目標以及前景預測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城市 地下空間 開發利用 發展戰略 前景預測
0引言
以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為集中表現的“城市綜合癥”是世界上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作為地上空間的補充,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意義重大。長期以來,人防工程是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主體。在國家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從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開始,大規模興建人防工程主要的出發點是備戰,而且幾乎所有的地下工程都按“三防”要求建設,都是“防護空間”。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城市化的加陜,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結合日益緊密,除具備戰備效益外,更進一步發揮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1.1新形勢下人防工程的建設依然十分必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幾代領導人一直非常重視人防工程的建設。1996年10月29日,全國人大
常委會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以立法的形式再次明確了人民防空工程的重要性。
根據國際政治軍事專家分析,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與發展。冷戰結束后,世界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各國都需要一段較長時期穩定的政治環境,發展科技及經濟,提高綜合實力。在和平的大趨勢下,全球范圍內的局部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中國渴望和平。但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中國人民,只有國家強大了,每一個炎黃子孫才能昂首面對世界。走過了一些彎路后,中國走上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道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和平年代,很多人的國防意識淡薄了。實際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沒有強大的國防作后盾,和平也是難以長久的。人民防空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公民都應該增強國防意識,掌握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識,但是即便是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相當比例的人只知道人防工程是建在地下,竟不知“人防”是“人民防空”的簡稱。
現代戰爭是高科技戰爭,人防工程還能否防得住,這是很多人反對花費大量資金建設人防工程的一個重要理由。核武器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一旦大規模應用,或許也是人類毀滅的那一天;因此可以說,核戰爭沒有勝利者;當前核武器更大程度上是作為一種威懾力量,大范圍大規模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很小。核武器已向多功能,高精度,小型化發展,不能排除核擁有國在常規武器進攻不能奏效的情況下使用小型核武器。在核武器沒有徹底銷毀和停止制造之前,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是陔威懾下的高科技常規戰爭。1991年的海灣戰爭歷時42d,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了38d的空襲,1 700架飛機出動近10刀架次,投彈總量達50萬t,打擊效果并不理想。戰爭以伊方失敗告終,但是地下空間的防御能力,仍被證明是有效的。1998年,美國又發起了對南聯盟的空襲,再次證明了這個道理。
出于防護的目的,人防工程需要更加封閉,更加堅固。這桿不僅造成平時使用的限制,而且用于結構和設備上的投資也大大超過了一般的地下建筑。現在,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已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資,需要吸納多渠道的資金。商業投資者出于經濟回報的考慮,自然不愿建人防工程:很多從事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甲方,他們寧愿繳納“人防易地建設費”,也不愿搞人防工程 因此.《人防法》的社會宣傳還應加強。
應該看到,我國人防建設思路發展不快。許多防護標準和防護措施還是多年前制汀的.不適應現代高科技戰爭的需要。平戰結合,平戰轉換,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具體實施細則不完善.措施也不是很多。這就需要在《人民防空法》的指導下,加大人防建沒發展戰略問題的研究的力度,在取得共識的基礎上,確定調整的方向和內容,使我國的人民防空事業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盡快達到城市居民所需要的防空掩蔽率。
1.2 我國已經具備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的技術
這里首先應該提到地下工程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從建國后的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展開,我國興建了大批巖土介質中的地下國防工程、鐵路、公路隧道和水工地下建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完全肓能力獨立設計與施工各類地下工程。框架結構、板柱結構、拱殼結構外墻內框結構、墻板結構在我國地下工程中都能見到,其技術已趨成熟;施工技術中,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如明挖法、暗挖法、蓋挖法、鉆爆法等我國也都已掌握。與先進國家在施工技術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施工機械種類不全,產品質量水平低。另外在信息化施工中的自動監控技術的應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
在巖土工程技術勘察方面,由于我國從工程地質勘察體制到引入建立巖土工程勘察體制始于改革開放初期,全面推行該體制尚未完成,各地區各層次的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參差不齊。總體上在國際上處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有些領域在學術上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比較大的是多功能、綜合性的城市地下空間規劃以及大型地下公共建筑的建筑設計,包括內部環境控制技術。可以說這些都是地下建筑學(underground architecture,的領域。在宏觀上,建筑學包括的內容從單體建筑設計發展到群體設計,城市設計,城鎮規劃以至區域規劃和國土規劃;在微觀上,則深入到材料構造,建筑環境,室內設計,園林景觀等多個領域:社會的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日趨細致,城市規劃,園林學,室內設計等內容逐漸從“大建筑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相對獨立的新學科。與此同時,傳統建筑學和其他學科也在發生越來越多的交叉滲透.使得建筑學的內容和研究領域不斷向新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地下建筑學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地下建筑屬于建筑中的—種類型,過去,為備戰而修建的地下建筑標準比較低,加之地下建筑除口部外,幾乎沒有外部造型的問題。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重視地下建筑設計.地下建筑方面的設計規范和設計資料也日趨豐富,設計水平不斷提高,地下建筑師隊伍逐漸壯大: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的勘察、設計、施工技術已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基礎,雖然存在若干薄弱環節,與國外發達國家先進城市相比,還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但已基本具備開發淺層地下空間的技術水平。對于難度較大的任務,只要高度重視,集中力量,也是可以完成的。
1.3 部分城市大規模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時機己成熟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人均資源小國,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和空間容量不足,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是一種客觀必然。但大規模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的時機是否成熟,根據不同的城市也應作具做的分析,縱觀世界各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發展歷程,經濟實力是決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人均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價的發展常作為其標志。按有關數據統計結果分析.可以得出一個概念的經驗判斷值: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值達到500美元以上時,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開始成為需要;當人均GDP值進入500~2000美元的階段時,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得到較為廣泛的發展;當人均GDP值到2000美元以上時,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將向高水平發展。法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國家于20世紀世紀50年代中期陸續達到人均GDP值1 000美元的經濟實力,在之后的20a左右的時間里,各國的許多大城市進入了大規模的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20世紀70年代已達到1 940美元的實力,這段時間正是日本廣泛修建城市地鐵和地下商業街的高潮期。發展中國家以墨西哥為例,20世紀60年代人均GDP值為640美元,20世紀70年代達710美元,之后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到20世紀80年代竟達2 640美元,墨西哥從1967年—1987年的20a時間里,修建了7條地鐵。
參照這樣—個標準,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按當前匯率計算,1997年我國人均GDP為725美元,到2000年已經達到900美元。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已7%-8%6的水平高速平穩發展,到2002年底,人均GDP超過1 000美元不會成為問題。而且按匯率計算,往往會低估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經濟規模,所以我國實際的經濟實力比上述統計結果所反映的要略強一些。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國是一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人口大國;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鄉差距較大不說,沿海和內地之間,特別是西部的廣大地區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家雖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仍然高于內地,短期內這種差距可能還要擴大。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6年,我國209個地級以上城市,有172個人均GDP值超過1 000美元,其中56個超過了2000美元,最高的深圳市已達9 823美元。據報導,2001年,上海和北京兩個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人均GDP值分別為4 500美元和3 000美元。因此,就經濟實力而言,可以認為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已經具有必需的基礎,從目前的開發狀況來說,很多城市甚至是滯后的。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大城市的人口壓力,交通擁擠和污染程度遠遠高于相應發展時期的發達國家城市;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實卻是客觀存在的。出于備戰的考慮,在經濟實力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開發了很多人防工程。如今,舊城市的改造和新城市的建設正處于高潮期。大規模發展地面建筑的同時,理應合理開發地下空間。否則,不但坐失良機,造成今后的重復投資,嚴重的還可能因為低水平的開發,給今后的地下空間開發帶來困難,造成不可逆轉的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浪費。所以,當務之急是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應盡快制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規劃,然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結合地面建筑的發展的逐步落實,使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走向健康有序的道路。
2 我國城市地地下空間發展的指導思想
國外研究城市地下空間的學者提出“把一切可能轉入地下的設施轉入地下”,這樣可能作為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個長期指導思想。但這一思想的現實要根據技術水平及經濟能力的不斷提高,分步實施。在近期內充分開發地表以下10m以內淺層城市地下空間,適度開發10~30m之間的次淺層空間,根據需求慎重開發30~100m之間的次深層空間,對100m以下的深層地下空間資源一般實行保護控制,待時機成熟時在加以開發。
3 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發展戰略
充分宣傳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強理論研究,抓住國家大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路和辦法,兼顧社會效益和戰備效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城市更新改造,開發新區和新建城市的城市化高潮中,在新世紀的前期使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事業走上新的高度。
4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近期目標
我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不妨也按此期限給我國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事業制訂一個總目標:在目前初步開發利用的基礎上,采取積極穩妥的方針,加強立法和政策的制訂,加強全面的規劃和管理,高效有序地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力爭到這個階段末,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其在城市現代化改造和建設中發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節約土地資源,解決中心區高密度疏解,擴充基礎設施容量,實現人車初步立體分流,提高綜合防災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以及保護歷史文化景觀的有效作用.成為貫徹可持續城市化,建設生態節能型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5.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前景預測
5.1 土地利用高效化
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口數量將達到頂峰值約16億即便我國的經濟達到預期目標,人多地少的現實是不可回避的,這一點我們無法與歐美國家相比。大量的人-涌人城市,僅靠挖掘地面以上城市空間是不夠的。為此,我國特大城市,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面積應達到城市地面面積的10%-30%,城市地下硅筑面積應占城市建筑總面積10%-30%甚至更多:其他大城市以及所有人防設防城市都應積極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的狀況。
從城市中心區的廣場和重要街道交叉點開始發展起來的地下綜合體,逐步向外擴展和延伸.地下公共圖書館,會議中心,展覽中心,音樂藝術中心等相對適合地下環境的建筑類型使得地下空間功能趨于多樣化,形成一個地下網絡。在城市居住小區里,地下空間利用也將達到新高度。地下便民超市,地下文體中心等各種商業和生活服務網點普遍為居民所接受,地下停車庫更是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停車方式。大大改變居住區內各種月盼網點噪音擾民,私人轎車占據小區道路的混亂狀況,綠化面積因此而大增。
5.2 城市交通地下化
到21世紀中葉,按保守估計,中國至少有20個城市擁有地鐵。北京、上海等城市將逐步建成多平面多層次的地鐵交通網絡,郊區以地面高架為主,進入市區后轉入地下。通過地下高速軌道系統的建設,地下空間網絡,地下步行道系統更加完善,地下商業,文娛,餐飲活動將大大分流地面步行者,人車混雜現象大大緩解。
對于汽車,在這個階段地下空間所起到的作用主要還是解決靜態交通問題。除居住區的私人汽車地下車庫外,在高層商業建筑,體育場館,公咬公司,城市/—場,公園的地下空間修建大量社會地下停車庫。
在交通特別繁忙的城市中/b或是當經濟能力達到相當的高度時,個別城市開始嘗試修建地下公路系統。大部分汽車交通也轉入地下,地面交通進一步好轉,主要街道實行步行化和大面積綠化;按照這一思路,還可將部分街道改造為運河,形成水路系統,使城市園林化,實現山水城市的構想;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短期內是難以做到的。
5.3市政基礎設施現代化
到21世紀中葉,地下共同溝(市政設施綜合管廊)將獲得廣泛的發展。首先在城市新開發區,然
后在老區利用原有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的同時加緊改造,爭取將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收容在同一隧道。大城市還將逐步建立地下污水處理系統和生活垃圾的地下回收,空氣吹送等處理系統。建設地下變電站,高壓電直送市區,實現城市供電地下化。在暴雨集中城市和缺水城市修建地下雨水蓄水池,既可以供貯水,又加強城市排洪能力。
5.4 防災設施可靠化
到21世紀中葉,在多年的人防建設基礎上,地下空間已經成為城市綜合防災系統中的主體。平時發揮著重要的城市功能,當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城市災害到來的時刻,迅速發揮作用.成為城市居民的避難空間并組成防災救災指揮系統,通信系統和支援系統。城市綜合防災的能力,因地下空間的完善而提高。
5.5 能源及資源利用的永續化
到21世紀中葉,我國地下貯存技術同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除地下糧庫,地下冷庫以及貯存常規能源外,利用深層地下空間的大容量,熱穩定性和承受高溫高壓的能力,貯存供熱供電系統之低峰負荷時的多余能量,供高峰時使用;對太陽能,風能等間隙性能源的貯存技術也初步成熟。
參考文獻
【1】童林旭 地下建筑學,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4
【2】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汁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陳立道,朱雪巖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與實踐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4】中國工程院課題組。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研究.北京:中國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