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NODO DI BOLOGNA土壓平衡盾構沉降控制與管理 意大利正在雄心勃勃從事于發展綜合高速鐵路計劃。本文作者西班牙承包商NECSO ENTRECANALES COBIERTAS SA 的MINGUEZ,意大利承包商GHELLA SpA的ANTONIO GREGORI,意大利咨詢商GEODATA SpA 的VITTRIO GUGLIEMETTI描述: 意大利米蘭到那不勒斯重要連線中間的城市BOLOGNA郊區地下的兩臺直徑9.4m 土壓平衡盾構機需要細致管理。 “NODO DI BOLOGNA”(波窿尼亞結點)5號路段是米蘭~那不勒斯高速鐵路的地下連接,雙管單軌隧道長6112m,合同造價2.42億美元。由兩臺TBM從南部SAN RAFFILO推進,穿越BOLOGNA到達位于城北的新建中央車站(6號路段)(參見圖1)。走線伴隨著現有地面BOLOGNA 到弗羅倫薩鐵路。 兩條隧道內徑8.3m,相隔5.6m, 一般是粒狀地層,覆蓋層厚薄從7m~20m不等。城市定勢和地面鐵路線對建設造成挑戰。雙隧道緊密度明顯地影響了TBM的運轉和性能。 BOLOGNA地層有軟性海相粘土和砂(上新世粘土和更新世砂),位于0+960鏈尺(公里)和7+072之間地下水位以下的區段;以及礫石和砂(較高百分比的粘土和粉土)沖積層(SAVENA河)在地下水位以上或之下(在鏈尺公里2+150和7+072之間)都遇到;根據預期的隧道走線,地層主要分成9個“均質”區,但是地層條件比原來認為的更為異質。因為這種條件會在短距離內快速改變,就此證明,這就是土壓平衡盾構機成功操作的關鍵。
初期階段 承包商SAN RUFFILLO合資根據兩家各自領先的地下工程公司選擇了兩臺LOVAT土壓平衡盾構機(表1)。2003年7月和11月從隧道南洞口,沿著走線北部推進開始。但是不幸,2004年10月,當第一臺盾構已經前進了2090m,而第2臺盾構掘進1480m時,因為地層復雜性和合同約束導致工作停頓。

圖例說明:-原文第21頁圖1 “NODO DI BOLOGNA ”走線表明雙管隧道從SAN RUFFILLO進入中央車站。RING ROAD=環路CENTRAL STATION=中央車站
表1 LOVAT 土壓平衡盾構機主要性能大刀盤直徑 | 9402mm |
前部盾構直徑 | 9.377m |
盾尾直徑 | 9.364m |
盾構長度 | 10.7m |
頂進油缸 | 36個 |
頂進行程 | 2250mm |
頂推面積 | 730cm2 |
最大操作壓力 | 350巴 |
最大貫穿率 | 100mm/min |
最大總推力 | 100,000kN |
大刀盤最大扭矩 | 20,000Kn/m |
壓力傳感器數目 | 8個 |
盾尾空隙壓漿管線 | 6個 |
泡沫管線 | 8個 |
表2 控制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地層內TBM挖掘面壓力的警戒值和報警值 | 警戒值(巴) | 報警值 |
下限值 | 上限值 | 下限值 | 上限值 |
TBM1 | 1.2 | 1.6 | 1.0 | 1.8 |
TBM2 | 1.4 | 1.9 | 1.2 | 2.1 |
在洞口 裝配其中一臺EPB TBM圖2 長期停車時注射膨潤土進入空檔的效果

隨著不同合同的爭論,通過 “技術協商委員會”、由各方組成的委員會解決爭論之后, 隧道掘進工作2005年5月22日再度開始。該委員會主席PIERRE GENTON,包含雙方選出的GIANNI ARRIGONI和IGOR LETO組成的委員。 當施工恢復時,一項嚴格監控系統建立,由負責TBM挖掘作業控制的咨詢商總協調。建立一個“TAVOLA TECHNICO”(羅浮特盾構技術)小組,接受和審查TBM日常報告和周報,其中運轉條件、記錄的參數和任何重大事件都有總結。承包商、工程師和咨詢商的周會審視了每周業績,完成控制步驟。當隧道300m掘進工作完成時,TBM主要參數和巖土測定經過了后分析來決定所使用的數值的適當性,并推薦下一個300m推進的數值。報告被稱為“TBM推進計劃”(或者 ‘PAT’來自葡萄牙文“PLANI DE AVAN?O DA TUNELADORA”), GEODATA確定為了建設PORTO地鐵而為每一臺TBM準備的。
參數TBM需要經常緊密控制的最重要的參數是:● 工作面支持● 出土‘顯性密度’● 輸出排土重量● 盾尾壓漿的體積和壓力 使用現有巖土工程數據和其他設計數據,挖掘面支持的參考壓力可以確定,并在上、下限警戒值之間規定一個操作范圍,也確定一個報警值,決不可以超越它。如果測量值等于報警值,TBM操作人員必須停下盾構工作,并向監理員匯報(表2) TBM操作人員保持著工作面實際壓力、盾構推進速度和螺旋輸送機轉動速度。在長時間(維護)或短時間(拼裝襯砌環)停機時膨潤土添加入空檔或挖土艙。土壓指示立即對反復注射作出反應,而這些定時注射是根據維持工作面壓力在規定數值之上而采取的(圖2)。 工作面壓力對控制掘進產生的總沉降是至關重要的。圖3a表明停機前后,TBM 1經過所造成的沉降,那時要對它采取嚴格控制,可以立即看到的就是沉降明顯減小。但是仔細審查,表明發生在工作面前面的沉降也影響所經受過的總沉降。因此,全程必須要受控。圖3a表明由于TBM 2經過(停車以后)的額外沉降不可避免地比TBM 1沉降要大一些,并且因此需要較大的工作面壓力(表2)。圖4表示測得的土體流失(從地面沉降推導)和位于監控段下面的TBM工作面所施加的平均壓力之間關系曲線,也就是說,該曲線圖表示發生在工作面前方的沉降部分的工作面壓力效應。 因為安全原因界定了參比的支撐壓力,并在位于TBM艙壁以內最高的傳感器所測得的。在本例中這些盾構處于隧道頂部下面1.5m,因此最高傳感器總是測得最小讀數。使用了“顯性密度”的概念(這是GEODATA公司[1]開發的),便可以估算空擋有多大,通過測量不同高度工作面壓力并除以它們之間不同高度差,就可以計算排土“顯性密度”,得出的參數是可以連續檢測的。空擋內任何氣相物積聚可以通過垂直壓力梯度,而且也可以由一種“顯性密度”小于平均數來標定,隔艙壁上部閥門可以泄放氣相物。 輸出的排土重量是監控工作面穩定性和控制沉降的重要參數,因此兩個稱量器和一個體積掃描器安裝在每臺TBM上。從排土重量可以測定輸出排土的體積,這永遠應該等于所挖掘的土層。 拿一個稱量器的數據用來參比(第2個備用),可以用實時比較理論挖掘體積(每次前進速度挖掘直徑的橫截面乘上土方現場密度的乘積,< 圖5>),同樣的實行掃描測量控制。盾構操作人員那時應采取控制螺旋輸送機轉速(與排土輸出量成比例),而且假如有必要,控制TBM前進速度(與總的挖掘量成比例),核實工作面壓力保持在警戒值范圍內。


為了保證襯砌確實的性能和控制隧道中孔沉降,必須對中孔壓漿。 需要足夠的注射壓漿壓力,借以確保盾尾空隙填滿。盾尾理論數值計算簡便,雖然最恰當的注射壓力更為主觀,但取決于工作面壓力、地層特性、灌漿混合物設計和性能監控。初步地建立了防范值,等于高于隧道頂部測得的工作面壓力1巴,相繼的校核使得該數值降低到0.5巴。
巖土監測 沿著隧道走線,每50m段設置一系列橫向監測,每段包括8個等距相隔的地表沉降標記。此外,沿著鐵路護堤,每隔25m設置地表沉降中間標記。地表沉降的后分析證明是最可靠了解TBM掘進地層性能的方法(圖4),以及TBM緊接的干擾效應。跟在第2臺TBM經過以后所測得的沉降是受到與第一條隧道的近距離的影響,測得的沉降真實的改善可以實現對停機后TBM更為嚴格控制。可是,隨著這些更為嚴格的控制,TBM 2還是不可能取得像TBM1那樣的沉降,這是由于第一條隧道建成以后地層應力的變化(圖3b)。 緊密檢查TBM性能,揭示了由于沖積地層非均勻性造成的特異點,導致礫石不規則挖掘和超挖掘,產生較大的土體流失。工作面存在有細顆粒和更為凝聚性地層,造成短時期穩定和沉降減少。此外,存在有凝聚性較差的土囊,如果在隧道頂部或者在工作面較下部,會造成不同后果。為了這些原因,當評價合適的TBM運轉參數,要選擇下行線(最壞情況)參數才可確保工作面壓力受到嚴格管理,并且連續調整盾尾壓漿壓力和體積。
通過EMILIA 大橋 兩條隧道縱向經過跨越兩節鐵路護堤的磚砌水槽。兩個鄰近墩柱的不同沉降要采取嚴格控制。因此,結合TBM挖掘采用補償灌漿,確保沉降要求。TREVI SpA和KELLER FONDAZIONI Srl 合資聯合體。他們從地面通過定向鉆掘,安裝了陣列雙栓塞灌漿裝置,并在橋墩基腳下面和隧道頂部(位于它們之下6~9m)建造了“半剛性灌漿墊”,等待TBM到來。通過仔細控制灌漿體積和壓力,可以控制橋墩沉降。灌漿通過雙栓塞灌漿裝置適用的閥門注射,進行嚴格控制TBM工作面壓力。 連續監測和觀察大橋動靜,TBM參數表明有必要把大橋橋墩提高1~2mm(當TBM 經過時,采用補償灌漿)。此外,由于測得第一條隧道對第二條的干擾,有必要增加TBM2的工作面壓力0.3巴,并且降低它的操作范圍。 結合嚴厲控制TBM運轉參數,使用補償灌漿,精美地控制靈敏性構筑物的沉降,不同沉降確實保持在規定設計限值2.7mm以下。
當前情況 按照TBM運轉參數,所取得的結果和觀察到的粒狀地層沉降是令人滿意的。2005年9月的統計數字(表3),從本項目迄今得到的最佳統計數字表明--能夠改良和增強了未來的性能。

兩條緊密相隔的、淺覆蓋層多半是非凝聚性和高度可變的軟土,大直徑城市隧道建設成功可以說是一樁重要成就,歸功于所有參加這個項目的人們。 致謝--為他們提供撰寫本文而做出的幫助,作者向GIANLUCA GULINO和DARREN PAGE致謝。
參考論文:-本刊2003年12月期 第15頁《PORTO的經驗—EPB盾構緊跟而來》
作者:-F GAJ, V GUGLIELMETTI, P GRASSO , G GIACOMIN 葉飛譯自《國際隧道與隧道工程》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