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的釋義
“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其原意為感覺、感性認識,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學科,與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研究的是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這就是說,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審美價值論為前提的。
1.1、
中國美學的哲學基礎
中國文化是一個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個體人生、人格理想的全面和諧的音樂性、藝術性、審美性的文化。質言之,中國文化之獨特個性、美麗精神正在于這種注重和諧的音樂性、藝術性、審美性,藝術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整個文化理想的特性。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現出與西方美學范疇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中國美學所基于的哲學基礎完成的比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美學發展免不了帶有嚴重的封建意識、迷信色彩,在很大程度上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主宰,為統治階級服務,但其核心都是從自然和社會的發展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客觀規律。中國的哲學不僅深深地扎根與中國人的思想中,而且澤及東方鄰國,西方接觸了中國的哲學之后也不斷地從中發現豐富深奧的哲理,對現代社會學和藝術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美學本質上是一種以儒家為主導的,兼融道、釋思想的人生美學體系。
儒家美學思想以其入世哲學為指導,看重人的客觀生活,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的審美境界,強調美與善的統一,重視審美與藝術道德倫理的作用,在建筑美學的追求,可概括為“致用,目觀,比德,暢神”八個字,即堅持效用為美。講求目觀之美,看重社會倫理,追求精神滿足,在美的觀念產生之初,人們就以致用為美。在周朝也出現了和諧為美的概念,即建筑只有與周圍的環境協調和諧,才謂之為美,由此可見,中國的美學外觀與周圍自然事物的和諧,反映在橋梁建筑上,即要實用又要美的美學思想,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美的觀念并沒有停止在滿足物質需要和感官的快樂上,比德為美的觀念又賦予了社會倫理的意識,把美與倫理聯系起來,孔子由致用目觀到比德的美學又加以總結,并且又從社會出發,建立了儒家中和為美的概念。
儒家在美學上對中國建筑藝術所追求的入世之道,是一種從功利和現實出發,并帶有濃厚的政治與社會倫理色彩的審美境界,現在我們提出的對建筑設計的實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把建筑藝術歸于意識形態,強調其思想性,顯然與上述觀念有關。
道家的美學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在審美方向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的統一境界追求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然之境。
道家和儒家有機接近的辨證哲學體系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
1.2、 西方美學
德國哲學家鮑姆嘉登的《美學》一書的出版,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稱為“美學之父”,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可以分成知、情、意三個方面。 他最早把“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部分提出來,而且明確了它固有的對象領域,奠定了它的科學基礎,他認為“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理論”,“美的研究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丑。他認為心理活動分為三類,“知”“情”“意”,“知”是居于理論認識其對應的學科為邏輯學,“情”屬于情感作用,源于感性認識,其對應的學科為美學,“意”即為意志,其對應的學科為論理學,展示了他的美學體系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說,看上去美的東西只是感性的認識中的情感作用,但絕對不能脫離心理、倫理學、邏輯學等,美學涉及范圍很廣,美學感念也不只是形式的美,還包含了社會、環境、宗教、政治等等因素。
由此,美學是一門研究美學與美感及美的創造的科學。美學研究不能脫離藝術,不能脫離藝術的創造和欣賞,不能脫離“看”和“聽"'。
2、橋梁美的釋義
橋梁建筑就其審美意義來說,它從屬于美學的范疇,而美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涉及面十分廣泛。他的研究包括有整個藝術領域的一般規律。對于橋梁造型符合美學規律的組織與優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橋梁結構規律的建筑師的行為,到上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認識到橋梁設計不僅要“關心自己”同時還要“關心別人”如關心橋梁對城市大地的影響,關心橋梁作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的意義,關心橋梁美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美,將橋梁美學上升到解決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的生存與敷衍的高度,也就是橋梁還要“關心”生態環境。這些絕非純粹的美學或純粹的橋梁結構工程專業人員所能解決的,這需要既懂得橋梁結構又深諧美學的人來解決。
橋梁作為一種建筑,尤其是大橋,它具有使用和觀賞兩項功能,橋梁設計者運用結構學原理進行設計,以滿足交通使用的要求,同時,還要運用美學原理進行構思,以滿足人們觀賞及改變環境景觀的要求。
人們對于橋梁美學的關注也比較早,人們所建設的橋梁不僅希望橋梁所能達到實用的功能,而且還要非常關注美的特性,例如北京郊區的盧溝橋。不僅欄桿上雕刻的485個獅子千姿百態,堪稱一絕,橋頭的華表,碑亭更是典雅華麗,比例恰當,精美異常,而且大橋的整體造型,對稱均衡,比例恰當,和諧統一。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頤和園玉帶橋和17孔橋,也以其獨特和美麗的造型馳名中外,潔白的橋身與清山碧波、綠樹紅花、亭臺樓閣融為一體,和諧美觀、相映成趣,一直是許多畫家和攝影愛好者入畫入照的佳景。現代人們更注意橋梁美學的功能,例如我國最近幾十年修建的長江上的銅陵大橋和贛江上的南昌八一大橋,江陰長江大橋等和國外的許多的橋梁,都做了專門的景觀設計,使這些橋梁不僅體現了大型橋梁的造型美,而且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3、美學與哲學
3.1、美的屬性
美的屬性與根源在歷史上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美與丑是相對的,美丑作為相對面而包含了很多的東西,西方哲學問題既有理性與感性的、主觀與客觀上的形式與內容上的統一、又有相對性的一面。
3.2.1美的客觀性
美作為一個存在是客觀的,以客觀為基礎的這種客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橋梁美學也是如此,其客觀基礎具體是指形態材料技術和功能要求。
3.2.2美的主觀性
美的主觀性是美的主觀部分,客觀審美對象是在審美主題的主觀意識相結合而得出美與丑的判斷的,因此也是美的主要部分,當然不能把美視僅存在于主觀意識之中,因此在橋梁設計中既要重視建筑材料,結構形式,技術水平等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和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橋梁美學方面要避免主觀性。往往和對待其他事物一樣,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沾沾自喜,自以為美,以及由于其他人的原因或特定環境而產生主觀上的美的偏見等。
3.3、美的相對性
美既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客觀與主觀因素的變化,自然會產生審美觀念的不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職業性質,每個人的處境美學修養文化素質不同,也引起審美標準的相對變化。
lang=EN-US>
即使同一個人其所處的環境情緒年齡的變化審美的觀念也會相對變化的,這是美的相對性。
另外,美是相對與丑而言的,美和丑相比較才顯出美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滲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
正因為美的相當性,才會有了多樣化的世界,才有了橋梁建筑上的千姿百態,才有了豐富的美的感受。
3.4、美的社會性
人的美感與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意識有直接關系 ,不完全決定于人腦思維方式和規律,如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即便兩個人的思維方法和規律相接近,但社會實踐不同從而社會意識不同,美感也很不一樣。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美感同被壓迫被統治的勞動人民的美感不一樣;而在今天,有些人認為是美的東西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說是精神污染。所以美的實踐又是一項人的社會活動的產物,必須從社會活動的規律去理解。沒有什么脫離社會實踐的所謂美。
雖然美具有相對性,但不可能引導到絕對主義,即認為美沒有一定的標準,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能否認美的社會性,即在一定的時期內一定的社會里,具有較統一的,能為一定社會群眾普遍接受的審美標準,如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橋梁以煩瑣的裝飾為美,20世紀,則普遍傾向于簡潔明快,纖細流暢,但無論如何,多樣統一,比例和諧均衡穩定,韻律優美仍然是各個時期橋梁美的基本原則。我們也是依靠這種理論上心理上的。時代的和社會的特性來研究橋梁美學的。
4、橋梁美學的特點
對于造型符合美學規律的組織與優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橋梁結構規律的建筑師的行為,到上個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認識到橋梁設計在美學方面要考慮很多方面,如關心橋梁對城市大地的影響,關心橋梁作為一個城市的象征性建筑的標志意義。橋梁美學上升到既懂得橋梁又懂得美學的專業人士的需要。
4.1、橋梁美學的技術特性
橋梁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美學,首先是解決通行功能,并在技術與經濟之間的優化,這是橋梁設計施工規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橋梁美學設計必須符合橋梁功能,經濟要求,并以此為原則對美學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比如橋梁的美學比選,橋體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橋梁選線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的防腐涂裝與城市整體色彩中的聯系等。橋梁美學的這種以功用與技術為重的特點即為技術美學特性,但當美學價值有明顯優勢而功能得以滿足,技術可行的情況下,有時經濟因素還可向后靠,如風景區的橋梁或城市橋梁結構要害之橋梁等。因此,橋梁美學設計的某些關聯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會有不同的。
4.2、橋梁美學的時代特性
目前,橋梁的選擇都具有強烈的時代特性,時代性有一層重要的含義既是“新”,如新的事物,新的發展,新的現象,新的景觀新知識,新文化,新科技等,均表現出了時代特性,橋梁結構技術的科學特征及橋梁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使橋梁美學產生深刻的時代烙印的主導因素。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美學成為城市的視覺識別要點。這是橋梁美學對時代的表述延伸,因此,把握好美學的這種特點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發揮是我們在橋梁美學設計中需要重視。
5、我國橋梁美學的發展
回顧我國的橋梁建筑的歷史,在設計和施工技術上有很多突出的成就,在橋梁美學方面也寫下了光輝的一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1300年前修建的河北趙州安濟橋,首先在布局和設計構思上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它突破了半圓石拱橋的固有形式,只采用圓曲線上的一段弧長,從而使這座跨度37.2米的石拱橋,拱頂高度比拱腳高出7.23米,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橋面的坡度,同時,又在主拱的兩肩上對稱地設置了四個小拱,不僅減輕了橋梁的自重,而且加大了橋梁的瀉洪的能力,還增強了橋梁的美感,使橋梁的的整體形狀顯得“線條柔和,構造空靈,既穩重又輕盈,寓雄偉于秀逸”,其次,在橋梁的裝飾藝術方面,橋面兩側的欄桿和望柱上,分別刻有龍獸狀的浮雕和竹節潘龍,寶竹等造型,構圖古樸大方,形象矯健飄逸,工藝精湛,惟妙惟肖,于是獲得了“如初月出水,長虹飲澗”和“奇巧因護甲于天下”的美稱。贊美、歌唱它的詩歌詞,民歌傳說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穿,現在它已被世界建筑學界公認為古代建筑的珍品。也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一顆明珠。
近年來我國的橋梁建設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設計與施工水平迅速提高,在美學方面也有了深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廈門海滄大橋、武漢白沙洲大橋、錢塘江四橋(復興大橋)、潤揚長江公路大橋等在橋型的選擇,孔徑布置等方面也有獨創的特點,在繼承中有發展和創制,同時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橋梁結構和環境的和諧,增強了美感。另外,一些橋梁的附屬設施如廈門大橋巨大的金字塔型收費站,和只各具特色的雕刻也非常壯觀,特別是橋頭的自然地貌和原有的建筑物溶為一體,廈門海滄大橋東錨錠旁邊的游樂園,使的橋梁不僅具有通行的功能,而且具有休閑娛樂等綜合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橋梁美學問題會被越來越來重視起來,在現代的橋梁建筑中,美學已經被列為一門獨立的項目進行研究,如橋梁型的選擇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要以為地追求特大超大,橋梁的裝飾要和橋梁的建筑風格橋梁周圍的建筑物協調一致,在城市和風景區的大橋,橋梁的裝飾和美化方面的投資會進一步加大,相信,只要我們重視美學在橋梁建設時,注意博覽眾長,吸收古今中外的成功經驗,將會有更多的大橋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的。